时间频率学报

《时间频率学报》论文关联数据的汇交制度

为全面落实中国科学院论文关联数据工作的要求,加强和规范论文关联数据的管理与开放共享,引导作者发表论文的关联数据首发在我院科学数据银行(Science Data Bank,简称ScienceDB),现对《时间频率学报》建立学术论文关联数据汇交的管理制度。

一、倡导作者提交论文关联数据

在投稿须知中倡导作者在论文审查通过后提交论文关联数据,发表论文的关联数据首发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银行ScienceDB上。《时间频率学报》已经在ScienceDB建立社区(https://www.scidb.cn/en/surl/jtf),我院科研人员可直接通过中国科学院邮箱账号登录系统。

(一)论文关联数据

关联数据指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放等产生的用于支撑学术论文发表的数据,以及通过观测检测、考察调查、检验检测等方法取得用于形成论文图表、支撑论文研究结论的原始数据及其衍生数据。论文关联数据可以是实验数据、代码、晶体结构、分子式、模型、算法、实验视频等,其本身并不适用于作为学术论文的一部分进行发表。

(二)数据标准和格式

 论文关联数据的共享不限制作者提交的数据格式。但从数据可重用、可长期访问等方面考虑,请作者优先参考推荐格式列表。

文件类型

推荐格式

纯文本文件

Unicode text(.txt)

标签语言文件

XML(.xml)
HTML(.html)
Related files: .css, .xslt, .js, .es

文本文档

PDF/A(.pdf)

RDF

RDF/XML (.rdf)
Trig (.trig)
Turtle (.ttl)
NTriple (.nt)
JSON-LD

电子数据表

CSV(.csv) ODS(.ods)

数据库文件

SQL(.sql)
SIARD (.siard)
DB tables (.csv)

统计数据

SPSS Portable (.por)
STATA (.dta)
DDI (.xml)
Data and setup (.csv +.txt)
R

光栅图片

JPEG (.jpg, .jpeg)
TIFF (.tif, .tiff)
PNG (.png)
JPEG 2000 (.jp2)
DICOM (.dcm)

矢量图片

SVG (.svg)

音频文件

BWF (.bwf)
MXF (.mxf)
Matroska (.mka)
FLAC (.flac)

 

(三) 数据使用许可协议

提供国际主流的数据使用许可协议,支持作者以CC0或CC BY 4.0的方式发布数据。

二、作者选择数据共享的方式

关联数据共享的方式有两种:直接共享和有条件共享,作者可根据实际需要二选一。

(一)直接共享

作者提交的论文关联数据,一旦通过平台评审,将即刻发布,即元数据和数据文件开放给公众访问获取。

(二)有条件共享

数据保护期后获取:作者提交的论文关联数据可设置保护期。保护期内,公众仅能访问数据的元数据,而无法下载获取数据文件。保护期后,数据自动转为开放获取状态,公众皆可访问获取其元数据和数据文件。

依申请获取:作者提交的论文关联数据因特殊原因不宜开放共享,数据使用者须向作者提出数据访问申请,得到作者授权或同意后,才能获取数据文件。对于不宜开放共享的数据,作者应当向本刊提供相关情况的书面说明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三、论文关联数据汇交和发布内容

(一)论文关联数据的汇交、发布包括两部分内容,即数据集的元数据(即数据的描述信息)和数据文件。

(二)数据集的元数据。从提升发布数据的可读性、可用性的角度出发,元数据应准确表述数据产生的背景、加工处理方法、使用到的仪器设备情况等;如有必要,还需介绍数据的时空信息、误差情况、缺失情况等;如有必要,需介绍数据的使用方法,潜在利用价值等;如有必要,需介绍数据文件的命名规则或命名标准依据等,对于非常用格式的数据文件,建议提供可打开数据文件的必要软件工具说明。

(三)数据文件。从数据文件本身的可重用性和长期可持续访问的角度出发,建议数据文件在格式选择上遵循以下原则:数据文件格式为领域内常用文件格式或遵循行业惯例;数据文件格式有开放的规范或标准;数据文件格式本身独立于特定的软件、开发人员或供应商。

四、论文关联数据汇交与发布流程

(一)ScienceDB全站提供中英双语服务,面向全球用户开放注册和登录。我院科研人员可直接通过中国科学院邮箱账号登录系统;非我院科研工作者可通过站点“注册(Register)”入口注册为用户。系统使用过程不含收费项。作者请通过《时间频率学报》在ScienceDB建立的社区(https://www.scidb.cn/en/surl/jtf)进行登录提交数据。作者通过数据提交入口,创建一个新的数据,此时数据即被分配唯一标识(CSTR和DOI)和私有访问链接。作者在此流程中填写元数据信息、上传数据文件、选择开放共享方式等信息,此时作者可以暂存草稿并进行信息更改,直至提交。数据提交后,若数据审核方反馈了修改意见,用户则需要对数据进行修改,直至数据通过审核。数据发布前,数据仅可通过私有访问链接进行编辑部审稿等内部传播。

(二)论文关联数据的流程包括:用户登录、数据提交、数据审核、在线发布四个步骤(如下图示)。

(三)被“录用”的数据可在ScienceDB站点发布。发布数据会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数据数字对象标识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中国科技资源代号(CSTR)注册。在一定时间后,发布数据会进入Google Dataset Search引擎平台、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平台。

、数据可用性声明

《数据可用性声明》是对论文关联数据是否可获取以及具体获取方式的说明文件或文字,其主要包括论文关联数据的存储方式、访问链接等内容。《数据可用性声明》的使用有助于提高研究透明度和可重复性,对论文结论的重复验证、

数据重用、科研诚信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可用性声明》应当包括以下内容:数据的存储方式及访问链接、数据的唯一标识符(如有)、打开或使用数据的软件或工具名称。若论文关联数据为不宜共享的数据,应当明确说明并给出访问数据的具体条件及方式。作者应将

《数据可用性声明》附于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

《数据可用性声明》模板如下,供作者参考。

(一) 一般模板

本篇论文的关联数据(DOI/CSTR: 数据名称格式)可在某某数据库(永久网页链接)中访问获取。

(二) 需特殊软件工具打开的数据

本篇论文的关联数据(DOI/CSTR:数据名称格式)可在某某数据库(永久网页链接)中访问获取,该论文关联数据的打开软件为(软件名称)。

(三) 不宜共享的数据

本篇论文的关联数据为不宜共享的数据,可依据合理理由从作者处获取。

 

上一篇:本刊2021年发表文章的引用格式

下一篇:本刊2022年发表文章的引用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