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频率学报

  • 关于天球历书极的定义

    许邦信;

    本文讨论了1980 IAU章动理论中关于天球历书极的定义。由于液核地球具有近周日自由极移,所以不能认为天球历书极对于地固坐标系没有近周日运动。建议把天球历书极的定义改为: “参考极的选择使得这个极相对于空固坐标系没有自由章动,对于地固坐标系没有日月极移;即它是消除日月极移的地球角动量极。”

    1982年02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球质量可能在减小

    张国栋;

    从人造卫星运动的资料分析得知,地心引力常数GM以每年2×10~(-10)的数量在减少,目前还不清楚,这是引力常数G减小,还是地球质量M减小引起的,本文从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方面分析来看,很可能是地球质量减小引起的。

    1982年02期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日月交食时刻记录与地球自转的长期不规则性

    李致森;杨希虹;

    中国自商周起就建立了先进的时法(其实就是历法的组成部分),并很早就开展了日月交食的科学预报和观测,可惜记录资料散失严重。本文认为。残存的中国古代交食时刻记录数量丰富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之久,对解决地球自转长期不规则性的问题同样能做出重大贡献。为此目的,我们一共收集,考证与归算了八十五例日食记录(自公元前134年至公元后1629年)与七十二例月食记录(自公元221年至1606年)。根据某食相的记录时刻(真太阳时)与计算的理论时刻(历书时),得到了它们的历书吋改正值ΔT。结果表明,ΔT值的弥散不大,它们符合现代天文年历中所用的ΔT经验公式的趋势,其偏差显著优于中心食方法的结果。综合各种有关天象记录得到的ΔT值,便能拟合一条反映地球自转长期(十年或百年尺度)不规则性的ΔT曲线。本文最后综合了由中国古代交食时刻记录,中国中心食记录以及日本古代交食时刻记录等资料得到的结果,给出了一个ΔT与Δω/ω的序列(以二十年为间隔),并做了相应的讨论

    1982年02期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某些系统误差对测时、测纬及星组改正的影响

    徐家岩;

    本文讨论了某些系统误差对测时、测纬和星组改正的影响。除了对星表误差进行定性讨论外,并对Ⅰ型光电等高仪计算了光谱型差的影响,对光电中星仪计算了星等差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影响都是明显的。

    1982年02期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球自转速率的短周期项、大气环流和太阳活动

    李志安;马文章;

    本文用AR谱分析方法分析了1976—1980年地球自转速率的资料和大气环流的资料,以及用调和分析计算了各周期项的振幅及相位,并计算了大气环流的激发函数。其结果说明:两者存在相应的周期项;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对自转速率周年项的激励约为60%,对半年项及其他短周期项的贡献约为15%以上。本文对自转速率的不规则变化和太阳耀斑大爆发的关系作了定性的比较。

    1982年02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VLBI基线定向的奥波策项变换矩阵

    夏一飞;

    本文推算了甚长基线干涉仪基线定向的奥波策项变换矩阵,指出:(1)由于奥波策项变换矩阵可以预告,使用天球历书极将使基线定向的坐标变换模型比使用伍拉德极更简单;(2)如果用甚长基线干涉仪来求周日极移,则必须使用伍拉德极。

    1982年02期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天球参考系与我国UT1系统

    罗时芳;

    本文讨论了新天球参考系对测时测纬结果的影响,指出,若要求在1984年初,我国系统不发生跳动,在修正测时系统差的同时,要修改纬度地方项改正。考虑到新天球参考系的优越性,建议我国UT1系统不修正FK 5对FK 4的系统差。这样,我国UT1系统将在1984年初有一跳动。

    1982年02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1974—1979年的综合时号改正数计算

    张清莲;华英敏;刘裕正;杨惠芹;李志刚;

    主要叙述陕西天文台订定综合时号改正数的基本方法,综合系统的情况和1974—1979年综合时号改正数计算结果的精度及其稳定情况的分析。

    1982年02期 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武昌时辰站1975—1980年纬度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

    钱益明;董挹英;

    本文主要利用武昌时辰站1975—1980年六年纬度观测资料,分析了Z项对地极坐标的影响,提出今后计算地极坐标时,应尽量采用靠近观测年份的Z项表达式。并对相应于t_(23)及t_(12)时间求得的地极坐标进行了比较,认为今后在处理长期资料时,采用中间内插(即t_(12))计算地极坐标较为适宜。

    1982年02期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照相天顶筒1979.2—1980.5观测结果的初步分析

    季洪钦;孙增新;尤淑如;魏宝银;

    本文分析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照相天顶筒1979.2—1980.5的观测结果,指出仪器运转基本正常,达到设计要求,观测精度良好,单星内部符合m_∪=±12.7ms,m_(?)=±0″.139,并分析了真空镜筒密封窗给观测带来的系统变化以及底片比例尺M的温度效应,同时指出了仪器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

    1982年02期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极移服务的改进

    季洪钦;尤淑如;许慧芳;杨希虹;

    用单站法计算地极坐标,其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各仪器Z项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提出用滤波预测方法来提供Z项的采用值,并把变化的极移周年项用于单站法计算地极坐标,获得较好的结果。

    1982年02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津天顶仪1971—1980年纬度变化结果分析

    黎世光;徐增熙;张义培;

    本文给出了津站天顶仪测得的1971—1980年纬度变化结果,分析了纬度的长期变化、非极性变化,估计了纬度变化结果的精度。

    1982年02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津纬度站天顶仪1970—1980年纬度观测的均一化处理结果

    方礼文;贾淑云;宋文泉;黎世光;

    对1970—1980年间的纬度观测资料,统一使用IAU1964系统天文常数,按直角坐标法计算全部星对的视赤纬,用统一的公式进行了全部观测结果的归算处理。本文给出全部星对的赤纬及自行改正以及纬度观测结果的每组月平均值。

    1982年02期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959—1966年国际观测纲要的一些结果

    朱永和;

    本文分析了天津纬度站用国际纬度纲要所观测的结果,并对平纬的变化、闭合差,以及周日纬度变化作了讨论。

    1982年02期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按MERIT规范用直角坐标试算恒星视位置

    龚世瑨;

    按MERIT规范用直角坐标方法试算恒星视位置,并将试算结果与用老常数用直角坐标方法算得的结果以及天文年历刊登的视位置进行了比较。

    1982年02期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世界时的定义(摘要)

    许邦信;任江平;孙竹申;

    <正> 世界时,即格林尼治平太阳时,是表示地球自转速率的一种形式。由于地球自转速率曾被认为是均匀的,因此在1960年以前世界时也曾被认为是一种均匀时。纽康所提出的世界时定义就是以此为基础的。现已证实,地球自转实际上是不均匀的,所以世界时是一种非均匀时,它与原子时或力学时都没有任何理论上的关系,只有通过观测才能对它们进行比较。这样,世界时的定义主要应该表示它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关系。 1984年1月1日将对天文参考系进行修改。近几年环绕如何修订世界时的定义在国际上展开了讨论。本文拟就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进行探讨,同时提出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1982年02期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惯性耦合对黄赤交角长期变化率的影响(摘要)

    高布锡;

    <正> 过去二百多年的观测表明,黄赤交角在以47.″13±0.″03/世纪的速率在减少。但由摄动理论求得黄赤交角变化率为-46.″84/世纪。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有-0″.30的差异。青木信仰(Aokj 1967)认为,△ε可能是由于地幔与地核之间耗散性耦合效应所引起的。他采用了最简单的地球模型,设球形地核外面包有一个地幔球壳,他们之间仅存在粘性耦合。Aoki取△ε=-0.″32/世纪,求得粘滞性耦合系数λ=6.8×10~(27)焦耳·秒。这比其他人的估计值大一个数量级。由此求得地球自转速度减速率为6.7×10~(-7)/世纪,比观测到的地球自转减速率10~(-3)/世纪大得多。因此Aokj的理论还难以得到人们的承认。

    1982年02期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固体潮对测定地球自转的影响及改正(摘要)

    夏炯煜;

    <正> 一、基本原理经典天文测定地球自转是以垂线为依据的。垂线在南北方向的变化影响纬度测定,东西方向的变化影响地球自转速率的测定、固体潮使地球发生周期性形变,因而测站的垂线方向也有周期性变化,即在测定地球自转中有固体潮影响。在地面观测站P点,由日月引力产生的引潮位可表示为:

    1982年02期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近海M2潮波对天文时纬观测的影响(摘要)

    陈振邦;孙永庠;郭丰美;

    <正> 海洋潮汐和固体潮汐二者都主要来源于日月引力的影响。这两种潮汐对天文时纬观测的影响其频率是一致的,为了从中分离出海洋潮汐对天文时纬观测的影响,我们需要利用海洋潮汐数据和负荷勒夫数予以推算。我们可以把海洋潮汐看成一具有面密度σ(θ′,λ′)=μH(θ′,λ′)单层负荷,此单层负荷对地球表面上一点(θ,λ)的引力位可表示为

    1982年02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文地质学的若干问题(摘要)

    徐道一;杨正宗;张勤文;孙亦因;

    <正> 最近十几年来地学研究的新进展表明,各种地象(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简称)的成因与天文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地质学通常把与地质现象有关的环境概括为四个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对地质现象与宇宙环境的关系,在过去则研究得较少,而宇宙环境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地球,并以各种方式反映在地质记录中。因此,要正确地阐明各种地质现象的成因和规律,必须要考虑到各种天文因素的作用。现代天文学的进展充分说明天文因素对地象的重要作用。这些影响不仅来自月球和太阳,而且来自行星、小行星、彗星、超新星等各种类型的天体;不仅来自地月系和太阳系,而且还来自银河系,甚至河外星系;不仅受到万有引力和可见光的作用,而且受到整个电磁波和高能粒子流等的作用。

    1982年02期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星一线时的非经典引力效应(摘要)——引力放大假设

    任振球;

    <正> 多年来,作者在从事天文因子与天气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中,得到大量事实:当日、月、地,或大行星、月、地三个天体成直线时(视赤经相等或相差180°,其中必须有月亮或太阳),存在着一系列的气象上的效应和其他地球物理效应。这些效应严格地由上述三星一线的发生时刻所决定,难以用目前经典引力理论加以解释。本文简要介绍这方面的统计事实,以及日全食引力异常观测的分析结果,最后提出三星一线时引力可能存在瞬时局部放大的设想。

    1982年02期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象、气象和地象中的六十年左右周期现象(摘要)

    高建国;陈玉琼;

    <正> 罗时芳等对1820—1970年地球自转速率日长变化的分析得到十二个周期,其中59.555年周期的振幅比其它周期大半倍到数倍。这一周期现象在地球物理场及太阳系内的天体物理场中有些什么表现,它的成因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如何,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一、天象 1.地球古自转罗时芳等根据现代仪器日长记录分析出59.555年周期后,郑大伟等对同一组数据用最大熵谱法也得到类似结果。古代的情况李致森等整理了自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636年的历书时改正值△T。用唯象法找出了60年振动的几组证据,并用待定系数法对扣除△T长趋势后的残差值求得60年左右周期振幅。此振幅除比1700年周期振幅要小外,均比求得的其它周期振幅大。以此说明了60年左右周期的延继性。

    1982年02期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天时刻记录仪及等高时刻记录仪(摘要)

    赵刚;张建卫;

    <正> 在天体测量学中,记时仪是重要的记录仪器之一。在实际的观测工作中,记时仪不但决定观测的工作量,也影响观测的质量。上海天文台的光电中星仪及丹容等高仪,原来使用的记时仪,维护工作量大,影响观测工作的正常进行。从1979年起,采用PMOS数字电路研制了中天时刻记录仪。经过一年多的使用,工作稳定可靠,经改进设计,又研制了用在半自动化光电中星仪上的ZP_5型中天时刻记录仪。同时,在丹容等高仪上设计,研制了ZA_6型等高时刻记录仪。

    1982年02期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平均瞬时时刻记时仪(摘要)

    谢亮云;

    <正> 一、原理在天文测时中,为了提高测定星过天空中某一特定位置的时刻(T)的精度,采用多点测量的办法,即在T的前后作n次等间隔的瞬时时刻t_i的测定、然后再取平均求得T: 一般取n=20,也有取更多次数的,如Ⅱ型光电等高仪中取n=40,在已有的平均时刻记时仪中,为了求得T,在数学上均作许多推导和简化,得到其变形公式,然后在电路上实现,任原理电路中,目前常用两种办法,一是采用变频累加计数办法,二是采用整秒与分数秒分别记录,然后取它们之差的和差法记录。它们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原理不够直观,结构仍不够简单等不足。这里所介绍的平均瞬时时刻记时仪是直接利用式(1)制成,记下每一瞬时时刻t,然后取平均值。

    1982年02期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离层变化对短波传播时延的影响及改正(摘要)

    张金通;

    <正> 一、概述短波远距离传递时间信号主要通过天波传播,借助于电离层的反射来实现。当前,一般采用BIH所给出的经验公式计算短波传递时延值,其关系式为: τ=d/V_d 式中d为大圆距离;V_d=290-(a/(d×10~(-3)-b))(Km/ms);a=139.41;b=2.90。用此公式计算发射台和接收台之间短波传播的时延值,认为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现代的技术工作对短波的时间同步精度要求优于0.1ms的情况下,如果忽略了电离层高度变化的

    1982年02期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顶星赤纬天津星表(摘要)

    邵元疆;

    <正> 1963年用天津纬度站ZTL—180天顶仪作TD星表测定的同时,还对一批天顶星进行单星测纬工作。对这批资料处理给出赤纬改正和星表。其基本方法简述如下: 从Fk_4星表中选出167个纬度星对作“定标星对”,给出“定标星对的平滑纬度曲线”,从曲线上取平滑纬度值Φ_i为参考系统。各被测星(天顶星)纬度与Φ之差为赤纬改正。用这种“相对测定”法在同一部仪器上所得定标星对和被测星的纬度值中有同样的极和非极的纬度变化成份,因而被测星赤纬改正中的各种误差将会大大减弱。天顶星瞬间纬度公式完全可沿用星对瞬纬公式,只蒙气差一项不同。是用蒙气差而

    1982年02期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上海天文台等高仪射电星光学定位结果(摘要)

    陆佩珍;

    <正> 本文对1980年11月——1981年,用上海天文台光电等高仪(Ⅱ型)和丹容等高仪(OPL、No.14)对15颗射电星进行了观测,它们的系统均已归化到FK4系统,取得了△α和△δ的星位改正值,结果分别列于表1、2。 Source:源名. FK4、GC:来自干FK4或GC星表的星号. Mag:星等. SP:光谱型. α、δ:赤经和赤纬. Epoch:历元

    1982年02期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光电观测的星等差(摘要)

    李德河;郭际;刘慧勤;

    <正> 在近几年的星表工作中,几个天文台都发现,用光电测微器代替目视依然有星等差存在,且几个天文台的统计结果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我们初步分析认为这是由于随星等变化的光电倍增管的视在输出电阻所造成。我们知道光电装置对讯号的时延θ=θ_1+θ’(1) 式中θ’为静电计管后面三级放大电路对讯号的时延,是一个仅与其电路参数有关的而与讯号强弱无关的小量;而

    1982年02期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上海天文台光电等高星表(1979.0—1981.5)(摘要)

    李之方;龚世瑨;陆佩珍;严豪健;

    <正> 1979年2月至1981年6月期间,上海天文台利用Ⅱ型光电等高仪进行了有组织的星表观测,从22700多次观测中得到了531个△α值和350个△δ值,其中有481颗星两次过等高圈。这些恒星主要选自FK4和FK4 supp星表。获得的△α和△δ的平均精度(均方误差)分别为±0″.0036和±0″.063(见附表),同时还计算了FK4星表的区域性系统改正(△α)_α、(△δ)_α、(△α)_δ和(△δ)_δ。

    1982年02期 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陕台光电等高仪(Ⅰ型)初始星表(摘要)

    杨廷高;马雨刚;

    <正> 1978年初至1981年初,我们用陕台光电等高仪(Ⅰ型)进行了专门的星表观测。获得的星表包括777颗两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赤径改正△α和赤纬改正△δ。其中有FK4星357颗,FK4supp星189颗,GC星231颗。对于|cosq|≤0.3的星没有计算△δ。所有FK4星△α、△δ的平均精度分别为±0.0036和±0″.063。另外,还给出了43颗一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赤经改正△α和2颗星的赤纬改正△δ。为有效地扩充待测星数,除在时间、纬度观测纲要即基本组(2小时一组)内插入适当数目的待测星外,我们增加了星表组(1小时一组)。观测方案是:星表组——基本组——星表组——星表组——基本组——星表组或者星表组——基本组——基本组——星表组。星表的系统完全由基本组的FK4星决定。将各基本组化到平均系统以后,所有的星表组及基本组内的插入星直接相对于这个平均系统求其残差平均值。

    1982年02期 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近年来天文地球动力学的进展

    叶叔华;

    本文详细阐明了国内外地球动力学的情况,并指出了今后工作的重点。

    1982年02期 15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天体测量学发展评论

    吴守贤;何妙福;漆贯荣;

    天体测量学是天文学中最古老的一个分支学科,虽然在某些问题上曾经取得较大成就,但是它的一些重大问题至今并未得到很好解决。近十余年来,新仪器和新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以及相邻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得整个天体测量学面临着重大变革。我国现代天体测量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有较好的基础;今后应在坚持继续做好时间、纬度服务工作的同时,逐步把重点转移到研究建立基本参考系方面上来,扩展研究领域,争取在本世纪末使我国的天体测量学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1982年02期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体测量经典仪器的当前任务与展望

    韩天芑;张国栋;

    本文就:1.关于地球自转参数的测定;2.关于参考坐标系的建立;3.关于某些地球物理问题;4.关于太阳系天体的定位观测等方面论述了天体测量经典仪器的当前任务与展望。认为观测精度比较好的仪器,例如PZT,子午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天体测量学以及地球物理学领域内,空间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经典手段。

    1982年02期 1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激光测月现状

    金文敬;

    本文阐述了目前激光测月的现状,并指出如何利用激光测月资料求地球自转参数以及当前计算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也叙述了开展激光测月工作的科学意义和技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1982年02期 17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联线干涉仪的前景

    徐家岩;李志刚;朱保同;

    本文评述了联线干涉仪用于测量地球自转参数现在和将来所能达到的精度及将来发展的前景。

    1982年02期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射电干涉测量地球自转时两条短基线的最佳几何配置

    陈型;

    本文用数值最优化方法研究了用两条短基线测量地球自转时,各种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结论如下: 1.每条基线的长度或者分辨率对两条基线的测量精度的影响是显著的。 2.两条基线的最佳几何配置的夹角与90°的差异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很小。 3.在两条基线相交成直角的情况下,如果两条基线长度相等,则测最精度与基线的方位角无关;如果两条基线长度不等,则基线的方位角将影响测量精度。 4.源的分布情况对测量精度有很大影响。 5.短基线位于中纬度地区较好。本文并详细讨论了短期基线情况下所应观测的射电源的理想分布条件。讨论了极坐标的误差椭圆,提出了衡量极坐标精度的合理标准。最后,本文进行了上海地区短基线射电干涉网几何图形的最优化设计。

    1982年02期 18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照相天顶简的前途

    高布锡;李志刚;刘裕正;李焕信;

    本文从不同的方面讨论了照相天顶筒在未来工作中的作用,因而认为,照相天顶筒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将一直是有用的,在我国应得到发展。

    1982年02期 198-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