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频率学报

  • 关于组成我国综合原子时的问题

    苗永瑞;

    本文综合比较、分析了国际上主要地方原子时的精度,以及我国各地方原子时的情况,提出了建立我国综合原子时的要求、步骤和发展方向。

    1983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综合原子时间基准

    潘小培;

    本文扼要地评述了各国原子时的历史和现状,并着重叙述了国际时间局(BIH)建立的国际协调时UTC(BIH)的发展过程。在总结我国原子钟、原子时和同步技术的开发情况的基础上,论述了在我国范围内建立综合原子时(TAJ)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文详细地讨论了建立综合原子时系统必须考虑的四个基本环节: 1.钟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估计; 2.各天文台内部精密时间频率比对; 3.远距离同步测量; 4.原子时改正值的订定。根据过去若干年中各种原子钟和同步技术资料的分析,制定了综合原子时算法和综合原子时技术规范。

    1983年01期 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太阳X射线爆发与低电离层突然骚扰

    杨克俊;苗永瑞;

    本文分析了1981年1月至5月期间记录的低电离层突然骚扰(SID)和太阳X射线爆发数据发现:1.几乎所有的研究情况,每一个低电离层的突然骚扰都是太阳X射线爆发引起的。且SID与太阳X射线爆发之间有着相同的开始和极值时间;2.能够引起低电离层产生较明显的SID的太阳X射线爆发的峰值流量下限对于0.5~4A频段是约4×10~(-3)w/m~2,对1~8A频段是2×10~(-6)w/m~2;3.相关分析表明,太阳X射线爆发的流量变化量与低频记录的突然相位异常(SPA)的变化量之间有好的相关性。根据这个初步的研究有可能利用低频SPA的监测来较好地检测太阳X射线爆发。

    1983年01期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利用直播电视卫星进行时间比对的一种方法

    宋金安;

    直播电视卫星是静止轨道的同步卫星,覆盖面广,信号较强,用不大的天线和简易的接收设备,就能收到电视节目,因此用它进行时间频率的比对已成为时频发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同步卫星进行时间比对的基本问题是如何精确确定卫星的空间位置,从而获得卫星至接收点之间时标信号传输的路径延迟,再经过适当改正达到精密时刻比对。

    1983年01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DS—1长波授时定时器自校环路的特点

    李为丰;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陕西天文台研制的长波授时定时器的工作原理,着重说明其相位自校环路的基本设计思想和主要特点。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一种由门采样器直接驱动的一阶数字相位自校环进行了简要分析,给出了部件设计要点和提高精度的措施。

    1983年01期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氢脉泽长期性能的改进

    沈韦;田润清;李运生;唐南安;李绍雄;

    腔失谐引起的牵引效应是限制氢脉泽长期稳定度的主要因素,并使时畴测量中的频率稳定度出现不随τ变化的“平坦区域”。本文叙述了近一年来我们为了减小腔牵引所做的实验和改进。通过腔频温度补偿实验而使腔频温度系数小于100Hz/℃;腔温也从50℃降低到约30℃,使原子谐振谱线Q值增大了1.5倍。初步的比对结果表明,作了上述改进后的氢原子钟(锁相晶振)的长期稳定度达到±(4-7)×10~(-14)/日。

    1983年01期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计算机实时分离Loran-C脉冲的天地波的一种方法

    张秀忠;

    <正> Loran-C定时接收机接收到的脉冲信号,往往是天波和地波混迭的波形。由于天地波之间的相位幅度关系是随外界因素,特别是D层电离层变化而异,因而在某些地区天波和地波的相互作用将直接影响定时、导航的精度。本文在此介绍用微型计算机实时分离Loran-C脉冲天地波的一种方法,并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工作结果。

    1983年01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平式激光测距仪仪器参数的确定

    金文敬;郑大伟;

    本文讨论了用3颗以上恒星确定地平式激光测距仪仪器参数的方法,选星的最佳条件为高度在50°—60°的带拟合(Zone fit)方法,以提供今后实际工作使用。

    1983年01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用联线干涉仪测量地球自转参数

    徐家岩;张挥;

    本文讨论了用联线干涉仪(CERI)测量地球自转参数的基本原理,并据此推出了两条基线配置的最有利条件和最佳观测条件。以未知数方差之和最小作为基线最佳配置的判据,两条基线的夹角应为90°。最佳选源条件为Σsin2δ_scosH_i=0 Σcos~2δ_ssin2H_i=0 Σsin2δ_ssinH_i=0

    1983年01期 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光电中星仪自动化改革技术总结

    蔡宏翔;李焕信;杨生英;

    本文概述Zeiss光电中星仪自动化改革的主要情况。它使用程序控制器和纸带输入机自动控制中星仪转轴和对度盘。

    1983年01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由陕台光电等高仪(Ⅰ)观测得到的820颗恒星的位置改正

    杨廷高;马雨刚;

    作者利用1978年1月至1981年6月期间陕西天文台光电等高仪(Ⅰ)的专门星表观测资料,归算了820颗恒星的星表位置改正Δα和Δδ。文章介绍了观测方案、归算方法以及仪器某些系统误差的分析等。所得到的818颗星的Δα和568颗星的Δδ的平均内部精度分别为m_(Δα)=±0~S.0043,m_(Δδ)=±0″.072。

    1983年01期 7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