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频率学报

  • 减少氢脉泽谐振腔结构温度系数的一种方法

    郑裕民;陈仲拔;曹志源;

    本文主要讨论为减少氢脉泽谐振腔结构温度系数的一种方法.经过简单的理论分析及测定了贮存泡的温度系数后,使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谐振腔材料膨胀系数和根据腔的几何尺寸.并配以适当高度的补偿材料的方法来减少整个谐振腔。泡结构的温度系数。实验表明所获得的温度系数与理论计算结果符合较好.整个腔、泡结构的温度系数由原来的459Hz/℃减少到了68Hz/℃,而且腔、泡结构十分简单,这就为提高氢脉泽的长期频率稳定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84年02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氢脉泽调谐方法的改进

    陈根茂;田润清;沈伟;

    氢脉泽的调谐方法直接影响其调谐准确度,复现性以及调谐后几天内频率的稳定度.本文叙述并总结82年底至83年8月陕西天文台氢脉泽调谐工作的改进。通过这个改进,使氢脉泽的调谐准确度从原来的5×10~(-13)提高到1.5—2.2×10~(13),调谐的复现性达到1.5×10~(-13),解决了83年以前调谐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调谐后很快又失谐.

    1984年02期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上海天文台氢原子钟的使用、研究和改进

    寇文蔚;张延林;陆家复;彭玉琴;黄高祥;

    本文简述了上海天文台氢原子钟的研制及使用情况,通过对两台长期运转的观察和研究,着重分析了影响氧原子稳定度的各种因素。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自制氢钟不断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并获得了预期的效果。使自制氢钟的性能在使用中不断提高.最后,绘出了历年来氢钟的测量结果.

    1984年02期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氢脉泽接收机的特点

    李为丰;范荣美;

    <正> 众所周知,氢脉泽接收机是一个窄带锁相跟踪系统。其环路噪声带宽一般只有100Hz 左右。所以,氢钟的长稳主要取决于脉泽本身的稳定度,而短稳则取决于电子线路部分的噪声水平。电路噪声主要来自接收机(包括锁相晶振),频率综合器和电源系统。其中接收机的噪声占了更大的比重。本文仅从工程角度出发,从降低噪声以提高短稳着眼,讨论氢脉泽接收机的特点,总体考虑及某些部件选择的特殊性。

    1984年02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铯原子频标中铯束管的噪声分析

    秦卓;

    本文分析了铯原子频标中铯束管噪声产生的原因.探索了它的物理机制。对铯束噪声的测量表明,在无其它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铯束噪声值与理论计算的散弹噪声值符合得较好.提出了降低非散弹噪声的措施和要求。改进后的铯束管的噪声值约是未改进的铯束管噪声值的1/3,给出了它们的噪声谱的比较.

    1984年02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种实用的守时商品铯钟

    黄秉英;吴长华;

    为解决我国自己研制的商品铯钟寿命短、至今不能投入实际使用的问题,本文提出用场效应管高阻放大器代替铯束管中使用的电子倍增器、用动态型六极束管代替密封型二极束管的解决办法。采用此方案后,预期可得到主要技术指标与现行商品铯钟相近、但其具有较长寿命、尤其适用于守时的商品铯钟。

    1984年02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的六极型铯束管

    陈伯尧;

    本文简略介绍了一种新的六极型铯束管的结构和性能。新就新在它不用电子倍增器,而是采用高阻放大器(计置院研制),这就在我国首次成功地解决了铯束管长寿命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束光学用“点源”“点靶”轴对称地配置获得了如下的电参数:Ramseg 谐振信号:9×10~(-12)ARamseg 谐振线宽:190Hz信噪比(平均时间1秒):583铯炉工作温度(℃):95与中国计量科学院研制的线路配合,获得了如下的整机参数:频率稳定度:δg(τ=1h)=1.9×10~(11)/τ~(1/2)[δy(τ=1h)=3.3×10~(-13)]频率准确度:±7×10~(-12)(数据尚不充分)今后再做适当的改进.不难将稳定度提高到1~2×10~(-13)/h,它完全有希望成为我们国产的能长期(1年以上)连续运行的高性能的铯束频标。在国际上,六极型的铯束装置在联邦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PTB)得到了极其成功的应用,该实验室已完成了准确度高达1~2×10~(-14)作用区短到0.8米的铯束频率基准,苏联和日本也研制成功了类似的装置。

    1984年02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载频看我国的短波授时

    陈洪卿;

    本文分析了我国短波授时载波频率安排的历史和现状,剖析存在问题;根据短波时号传播特性及其在我国授时工作中的历史地位.建议同时发播2.5、5、10、15(MHz)载频信号,考虑载频偏置,改善短波授时服务.

    1984年02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频率稳定度的相关测量

    马德康;

    <正> 引言目前对于频率稳定度的时域方面测量,往往较多采用比相,近年来利用双混频时差测量,也较普遍开展。但这些方法对于100ms 以下稳定度测量往往比较困难。本文探索利用自相关测量技术来检测频率稳定度。提供了独特的实验装置,它依赖于随机相位噪声的自相关特性,是对造成频率不稳定性的随机相位噪声进行直接测定,特别适合于100ms 以下稳定度测量。由于本系统是对随机相位噪声的自相关函数测定,通过终端处理,可以给出关于频率稳定度

    1984年02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时频测量中的相对论效应

    漆贯荣;

    <正> 目前,实验室所用的原子钟和频率标准的稳定度,比在不同引力势的地方进行时频测量时所要求的相对论改正量要高得多。因此,在高精度(准确度和稳定度接近10~(-13)量级)时频测量中,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改正。这已经不仅是理论概念问题,而是实际应用的需要,特别对空间技术的应用尤其如此。因为在那里将遇到很大的相对速度和不同于地球表面的引力势。本文将简要介绍同时频测量有关的一些相对论概念和改正公式。

    1984年02期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单路法卫星时钟同步技术评述

    罗定昌;

    <正> 引言利用卫星作时钟同步的试验从1962年已经开始。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进展,它所能达到的同步精度,可利用性和服务范围有很大提高,有些已成为目前时频发播和传递的重要手段。卫星法时钟同步技术基本上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双路法,它可以达到远距离高精度。目前一般可达到小于或等于0.1微秒的准确度,10毫微秒量级的精确度。而用户不须知道其精确的地理坐标和精确的卫星位置是其最大的优点。但是它必须在兼备有收和发的较大型地面站才能实现,费用昂贵是其缺点之一。更严重的缺点是它只能达到点与点之间的时钟同步的目

    1984年02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视比对电路的改进

    方明;

    <正> 目前国内综合原子时系统各台站之间原子时的同步手段,主要是利用长波定时与无线电视同步比对两种方法。因此解决一些“电视比对”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变得相对迫切了。本文是我们在一些改进与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改进方法。测地所武昌时辰站地处近郊区。由于相对电视台地势较低,周围建筑林立,因此电视射频场强变化较明显。致使比对结果时而出现跳“场”,时而跳“行”。前者要比原数相差

    1984年02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Loran—C 定时精度的分析

    张金通;

    <正> 一、概述Loran-C 导航系统以天、地波传播标准时间信号。地波沿地面传播,不受电离层变化的影响,定时精度高,当前远距离时间同步多采用这一手段;天波借助于电离层 D 层的反射来实现时间同步,由于电离层周日变化的影响,使天波的时间同步精度低于地波定时精度。本文分析了接收站仅有一台铯钟的情况下,如何计算 Loran-C 地波的定时精度以及利用Loran-C 天波所能达到的定时精度。

    1984年02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对LF电磁波传播时延实测值准确度的讨论

    李达铭;

    关于 LF 电磁波传播时延实测值与计算值不一致性的问题,日本 Shigetaka Hjima 先生从收、发两地坐标改正和分析 LF 定时接收机天线时延的角度作过论述,本文试图从授时控制 LF 定时及接收机设备时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根据1978~1981年三次搬钟实验结果,上海天文台、陕西天文台利用“交响乐”卫星和巴黎天文台进行时间比对的结果(1979年6月18日~27日)以及 Shigetaka Hjima 先生在《日本的时间与频率》一文中所公布的搬钟实验资料。分析这几次实验所反映的 LF 地波传播时延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的一致性(偏差小于1μs)与不一致性(偏差大于1μs)的情况和其中的原因,认为这种不一致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LF 时号的发射天线电流相位超前于主钟秒詹号。本文讨论了 LF 定时接收机时延采用值和实测值问题,及其对授时台控制和时间同步准确度的影响.强调了正确测定 LF 定时接收机系统时延值的重要性。

    1984年02期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微波锁相固态激励源

    江国兴;

    本文主要介绍应我台大铯钟改进和提高的要求而研制的微波锁相固态激励源的基本原理。电路实施和整机测试原理、结果以及实际应用在大铯钟上取得良好结果情况.

    1984年02期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被动型氢原子频标

    徐庆江;李永龄;来长文;潘鑫书;潘力华;李志国;

    1976年,NBS 提出了采用射频检测的被动型氢原子频标的设计,经过几年的研制实践证明,这种有腔频伺服的被动型氢原子频标具有优良的长期频率稳定度性能,由于被动型氢原子频标无需满足振荡条件,腔的 Q 值可以选得较低,可以做成介质腔或其它结构形式的腔,缩小腔的体积,易实现氢原子频标的小型化。NBS 的小型化氢原子频标亦已制成,用陶瓷作腔介质,腔直经为14.6cm,高为13.7cm,腔的无载 Q 为600,激射器容积仅为20升。此小型化氢原子频标稳定度为5×10~(-15)/7天,漂移为1.2±5×10~(-18)/天,守时能力为5±3ns/7天。

    1984年02期 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BP L在几条路径上的传播时延和大地等效电导率

    梁仲寰;陈洪卿;李达铭;王发潮;

    本文分析了1984年用搬钟的方法实测 BPL 信号传播时延和场强的结果,得出了在信号地波复盖范围内,根据信号的场强预算传播时延可获得很高的精度,提出了计算时地波传播路径合理分段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尚未解决的大城市高大建筑物对信号时延的影响问题。

    1984年02期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综合原子时的进展和速率控制问题

    庄奇祥;

    本文扼要介绍了我国各台站原子时的进展,分析了各类原子频标的工作性能及其在综合原子时中的可能作用。本文详细地讨论了综合原子时的速率控制问题,并就准确度算法进行了实例估算。

    1984年02期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有源电视同步实验

    郑恒秋;韩学义;梁双有;

    本文介绍了有源电视时间同步方法的优点。较为详细地叙述了有源电视时频发播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简短地叙述了接收系统,给出了一些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有源电视同步的准确度可优于0.2μs。

    1984年02期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综合原子时长波接收系统时延测量

    陈洪卿;和翠英;

    测量了综合原子时系统中各个长波接收系统的时延。对于利用长波实现高精度时间比对,这是不可忽视的实际问题。

    1984年02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德物理技术研究院时频工作近况

    戴冰枫;

    本文根据有关资料从四个方面概述了西德物理技术研究院(PTB)时频研究与服务力面工作近况。主要内容有:一、介绍 PTB 一级铯束时间频率标准的主要特性及该标准与 NBS 和 NRC 的相位标准比较;C_S1性能的反常变化;PTB 在 C_S1达到1×10~(-13)不确定度之后为减少铯束频率基准不确定度所做的努力;二、介绍该所近年在高精度激光频标的研制中,碘稳频氦氖激光器与氩离子激光器的研究进展情形;三、在关于原子钟性能方面,主要介绍该所对原子钟季节性速率变化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这一变化是由季节性大气湿度变化引起的;四、简要介绍了该所近年来的时间服务工作情形。

    1984年02期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近年来上海天文台原子时尺度的改进提高

    刘雅琴;薛道远;张菊珍;黄佩诚;

    本文叙述了近年来上海天文台原子时尺度的改进提高,包括各类原子钟工作性能的提高,时差测量控制系统的改进以及微机数据处理系统的初步建立。根据 BIH 公报 D 公布数据,上海天文台原子时指标有了较大提高,十天取样的阿仑方差约为2×10~(-13),时间残差约为0.52μs。

    1984年02期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钟房恒温室介绍

    陈开玉;

    为了满足人卫观测的需要,决定采用原子频率标准,因此,1983年紫金山天文台利用旧房设计建造了一个新钟房。在没有设计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利用国内条件,使钟房恒温达到±0.2℃(短期),±0.5℃(长期)。改进后,有可能长期稳定在±0.2。达到±0.1℃的恒温室,利用国内条件应是做得到的。

    1984年02期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BPM时间编码介绍

    李广运;

    本文扼要介绍了“BPM 时间编码”的格式、技术指标、时码的产生、发播、接收和用途等情况。通过方块图简要叙述了其工作过程租有关电路的控制作用,事先采取的一些防干扰措施和其它考虑,以便满足用户的要求。

    1984年02期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利用广播电台发播时间编码信息

    马德康;

    一个标准时间信息码由广播电台传送,是有许多优点:复盖面积比较大,不要建立专门的标准时间发播台,使用低价接收机和简单解码器,可以获得较高时间同步和校频精度。文中介绍了目前广播电台报时信号形式。编码时间信号采用“PSK”调制形式,主要目的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解码器采用匹配滤波器,以便获得最佳接收。

    1984年02期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短波时号异常现象对授时的影响

    陈洪卿;

    本文统计分析了1982年—1983年在距 BPM 短波时号台660公里的武汉收录 BPM 时号的资料,表明短波时号异常现象给短波授时带来的不利影响;在 UT13~h,出现传播时延比正常时延大4.80±0.98毫秒的概率为25.9%,同时表明该现象的出现与电离层的季节性变化,昼夜变化以及太阳活动周的变化相关。[1]参考陈洪卿:“短波时号异常现象的初步研究”《科学通讯报》第27卷1982年14期。

    1984年02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LF时号的周期识别

    李达铭;

    本文汇集了对 LF 定时信号识别及不同周期的常用办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可靠的对 LF 定时信号进行周期识别的方法,通过对天地波相互干涉影响的定量分析计算,对这一新方法的可靠性作了论证。

    1984年02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波授时发射机的改进

    何志龙;

    本文叙述了一种新的长波授时发射机调制波形产生方法的具体电路,最后介绍了和发射机初步联试情况。

    1984年02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视接收系统时延的测量

    郑恒秋;韩学义;梁双有;

    对于有源电视同步来说,电视接收系统时延的测量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测量电视接收系统时延的方法,测量准确度可优于20ns。

    1984年02期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种简单实用的自动测量比对仪器—程控/扫描器

    郑恒秋;梁双有;

    本文叙述程控/扫描器的设计考虑,介绍工作原理,并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

    1984年02期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波、无源电视同步精度比较

    程从玲;郑家桢;

    无源电视同步已用于天文台和时辰站主钟之间的时刻比对。电视同步的精度和准确度是适中的。本文初步分析了无源电视同步记录的实验数据,表明时刻同步精度可以与罗兰—C 方法相比拟。

    1984年02期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站时差法荧光屏卫星(714MHz)定位及时刻同步

    宋金安;王宏远;

    利用同步的三个地面站,同时接收荧光屏卫星(714MHz)的信号,由卫星信号至各地面站的传播时延差,计算出卫星的位置,定位精度在0.1以内。国内任何接收点,接收卫星信号并作卫星位置的时延修正,则与陕西天文台时刻同步误差小于5μs(1σ)。

    1984年02期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介绍一种时刻比对用直播电视卫星简易接收机

    王宏远;宋金安;

    本文介绍一种简易直播电视卫星时间比对仪。利用卫星进行高精度时刻同步,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这里介绍一种时刻比对用直播电视卫星简易接收机,我国部分地区可以接收到“静止—T”直播电视卫星的信号,用于时刻同步。不作轨道修正情况下的时刻同步偏差小于100μs,在轨道修正的情况下时刻比对准确度小于10μs。这种接收机便于携带,操作方便,成本低(300元以下),配上控制和记录仪器,便可构成自动化时刻比对系统。

    1984年02期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钟/同步器

    倪广仁;刘爱华;

    本文简要说明了钟/同步器这一设备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它的主要的用途和基本的功能。并且,给出了仪器的物理特性及主要的电气技术指标。

    1984年02期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用单板机构成的多路自动转换器

    朱保同;桑润玲;

    本文简述了用单板机构成时间比对多路自动转换器的基本原理,硬件框图及服务于程序流图等。

    1984年02期 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使用VFC技术测频的浅析

    彭纪兴;

    目前,我们有可能利用 VF 转换技术进行高精度的频率测量,如果把经典比相方法和该技术结合起来,则相位显示的精度将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因而频率计数器的±赫误差可被忽略。正因为如此,该方法可进一步扩展经典比相技术的测频精度,所以,这种方法有可能适用于现代原子频标的高精度频率测量。本文讨论了一些有关把检相电压转换为频率以用于测频的有关问题,诸如该方法的基本关系式。主要误差项韵分析和讨论,这又包括了 V—F 转换器件的非线性误差及相位比较系统的噪声电压 Vn,以及系统可能达到的测频灵敏度和该方法的有关一些技术问题。

    1984年02期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用微型计算机编印《时间公报》的程序设计

    周吉光;

    本文简述了用微型计算机编印《时间公报》的 BASIC 程序设计方法。

    1984年02期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微波线路传递标准时频信号

    李建纯;

    本文介绍利用微波线路传递标准时频信号的实验方法及其结果。

    1984年02期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近地面气温的精密测量及反常折射的消除

    胡宁生;王增和;蒋筱如;

    反常折射已成为传统天体测量学的主要误差来源。本文建议:通过测量靠近星光方何的两条长空气柱的微小的平均温差,然后用导得的公式(5)对仪器上方的反常折射进行实时改正。我们正在发展一种适于测出0.003℃以上温差的测量设备,从而达到测出0″.008以上反常折射的目的。本文还将给出初步的实验结果以及在天体测量方面实用方法的设想。

    1984年02期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再论岁差值对世界时的影响及世界时的定义

    许邦信;朱圣源;张挥;

    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在1982年通过的世界时新定义有以下几方面的缺点:(1)它没有提供世界时的明确物理概念;(2)在世界时的表示式中包含有岁差量的测定值;(3)它是根据使用 FK5星表的经典光学观测技术的情况推导的,没有考虑 VLBI 和 LLR 等新观测技术的情况。IAU 第4,8,19和31等专业委员会已决定在1985年重新开会讨论世界时的定义。本文分析了传统的世界时定义的缺点;就目步国际上关于岁差值对世界时的影响新存在的分歧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建议对各种测定世界时的观测技术都采用统一的,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概念定义。

    1984年02期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利用MX1502进行模拟搬运钟试验

    胡永辉;乔荣川;沈凯先;

    本文介绍了利用 MX1502卫星测量仪进行模拟搬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短距离内(30km 左右),通过电视比对进行检验,其同步精度为微秒量级,数据经过处理,中误差为50ns 量级

    1984年02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