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守贤;华英敏;孙永庠;高布锡;
古气候天文学理论解释了地球轨道几何形态的变化与长期气候变迁的关系。在世界各地的地质记录,包括中国的地质记录中,都检测到了与地球轨道根数甚长期变化周期相一致的周期分量。这一事实反映了气候系统对轨道变化的直接响应,从而为全球变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当代古气侯天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近期研究结果,对中国洛川黄土磁化率数据的用期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通过多学科的合作来研究地球轨道的甚长期变化及气候的长期变化。
1990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沈凯先;
采用Gauss-Jackson法数值积分Iapetus和Titan轨道,并选用1111个Iapetus-Titan星对的照相观测拟合轨道以求改进自由参数。土星的质量M_(sa)和形状参数J_2作为自由参数参加求解,归算得:M_(sa)=(2.858806±0.00014)10~(-4)(太阳质量),J_2=0.016118±0.00063,与其他学者的结果比较表明,这些由单个星对归算出的值与IAU(1976)推荐值相比尽管有一定差异,但仍在合理值允许范围内。
1990年02期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韩春好;
介绍相对论框架中地心坐标系的概念及其建立方法,着重讨论了地心准Fermi坐标系和地心谐和坐标系。
1990年02期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志刚;漆贯荣;
预计Hipparcos测定星位的精度要远好于地面仪器的结果。对于从事地面仪器测量的天体测量学家来说,必须回答:地面仪器还能发挥什么作用?我们认为,地面仪器在未来建立惯性坐标系中仍起着重大作用。因为:1.地面经典仪器有相当长的观测历史,因此,在自行方面,有较好地面仪器观测历史的天体其精度并不亚于Hipparcos的结果。2.地面仪器观测可研究与地球物理有关的问题.3.空间卫星不可能包罗全部课题,仍有大量的课题需要地面仪器去观测。4.地面仪器研究课题的运转周期短。一般来说,空间观测的课题要10年以上的周期。5.地面仪器的改造,使得效率和精度有相当大的提高,特别是CCD探测器在天体测量上的应用。中国与丹麦合作的水平子午环,其有效口径为240mm,可观测到13~m.5的天体,因此我们的仪器将在惯性坐标的建立中发挥作用。根据本仪器的特点,可在下列课题发挥其作用:1.观测射电星,作参考系联结的工作。2.观测较暗的小行星,进行坐标系分点改正的工作。3.进行IRS星的绝对测定。4.观测射电源周围的天体,作为观测射电源的定标垦。5.改进FK5星的位置精度。本文发表于IAU141讨论会,1989年10月,列宁格勒。
1990年02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守贤;刘次沅;
中国古代使用一个完整的赤道坐标系来表达恒星位置,赤经、赤纬和分点的概念都是十分清楚的。现存最早的星表是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的石氏星经,后世又对恒星坐标进行过多次系统观测。“运动的天体”(日、月、行星、彗星、流星等)的位置用它们与恒星的相对关系来表示,赤经赤纬很少用到。文中对各种天体的位置表达方法逐一进行了介绍。要搞清这些运动天体的真实位置,就必须搞清古代记录中所用的各种单位和术语,本文对古代常用的角度单位“丈、尺、寸”进行统计分析,得到1尺等于1度的结论。对于古代记录中最常用到的术语“犯”,通过《元史》中800个月犯星记录和《宋史》中100多个土星犯星记录的计算和分析,讨论了它的含义。本文系IAU141学术讨论会《空间参考坐标系》论文。1989年10月发表于列宁格勒。
1990年02期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紫;
根据陕西天文台中星仪恒星光电测光资料,讨论星等计算中的色改正问题。通过探测器光谱响应特性的分析及实测资料,给出一组星观测的色改正值。考虑色改正后的星等计算值与GC星表星等相比较,得出一组星的星等测定值与星表值之误差的平均为±0.06~m。
1990年02期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正明;
长基线光干涉测量将以它的高分辨率来填补双星观测的盲区,发现新的双星系统,证认被天文学家怀疑的双星系统。尤为重要的是用干涉仪可以测定密近双星的许多轨道要素,把这些结果与分光和光度观测的结果相结合,几乎可以得出这些双星所有的基本参量,其中最主要的是用于研究恒星演化的基本物理量—恒星的质量。本文介绍了光干涉测量用于双星研究的意义、原理和国际上用干涉仪进行双星研究的概况。
1990年02期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方福胜;
分析光干涉仪中光程差产生的某些因素,介绍光程差补偿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求,描述试验光干涉仪光度差补偿系统的结构设计方案,提出了实用光干涉仪光程差补偿系统的初步设想并讨论了该补偿系统设计中可能存在的有关问题。
1990年02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肖金宏;王正明;
在光干涉测量中,由于各种误差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际测量的条纹可见度比理论值小,从而使恒星角距或角径的测定产生系统误差。从理论上分析了几种主要的误差源对条纹可见度亦即对恒星角距或角径测定的影响情况,并给出了一种解决办法。
1990年02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辉;王锐;蔡昕;廖运祥;陈翠仙;
给出云南天文台Ⅱ型光电等高仪1982年1月至1986年10月观测得到的182颗二次过等高圈的恒星位置改正。
1990年02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金安;卫国;
发展卫星授时服务系统是提高我国时间工作水平势在必行的努力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1984年开始陕西天文台会同其他单位首先对利用苏联“荧光屏”广播卫星进行授时工作这一课题进行充分研究,并初步建立时间服务系统,为将来实现我国自己的卫星授时从理论到实践都积累了成功经验。本文介绍利用“荧光屏”卫星进行授时的原理、实现方法、时间精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讨沦了进一步提高精度潜力的可能性。
1990年02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卫国;
Kalman滤波器是随机信号处理中一种常用的滤波算法,多用于信号的估值及预测,近年来也出现于原子时算法中。本文介绍了国外在这一研究中一些最新发展及作者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讨论了Kalman滤波器的基本原理,Kalman滤波器用于时间尺度的不同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特别讨论了Kalman滤波器的稳定性问题。
1990年02期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陆洋;
从时变观点出发,首次采用自适应Kalman滤波器解决原子钟状态最优估计问题,根据所设置的两种滤波器,对模拟钟及商品铯钟作了状态估计和预测的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自适应Kalmau滤波器有效地纠正了普通Kalman滤波中出现的系统偏差,与Kalman滤波器相比它具有更优的跟踪性能和收敛性能。
1990年02期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为群;
辅助电子学系统是氢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对佘山VL BI站的两台氢钟的辅助电子学系统进行改进。本文给出了改进方法与改进后的测试结果,真空钟罩的温度稳定度估计为±0.01℃或更小,也给出了应用于VL BI实验的测试结果。
1990年02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燕;
介绍了陕西天文台的新氢脉泽接收机的某些特点,并较详细地介绍了一些抑制噪声的方法。测试结果表明,其短稳为1.8×10~(-13)/s。
1990年02期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