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频率学报

  • 水平子午环光学系统的精确调整

    李志刚;李焕信;

    我国第一架水平子午环,其有效口径在世界上为最大,于1990年4月在陕西天文台临时观测室安装就绪。由于水平子午环结构上的特点,给各光学系统进行精确调整使之达到实用要求带来了不少困难。本文主要叙述了该子午环的光学结构及对主光路和准直光路的调整要求。我们采用逐步逼近的调整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1991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丹水平子午环(DCMT)光学系统的精细调整方法

    胡企千;李德培;李志刚;

    本文详细地讨论了中丹水平子午环调整的原则、调整的方法。基于仪器本身的校正系统,仪器的整体性差,要求对仪器参量进行调整。但是,其中某一部件的调整会影响到仪器的几个参量,因此,必须设计一套仪器调整的方案。本文从原理着手,论证了调整的方法和步骤。

    1991年01期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丹水平子午环的高精度伺服定位及数据传输

    徐欣圻;

    中丹水平子午环的定位系统由光码盘作为检测器,用计算机不断采集光码盘信号,实时调整直流马达的状态,因此本系统可实时测定负载的变化而不影响定位精度。该系统用直流马达作为传动装置,因此,仪器转动平稳。数据传输通过GPIB,并由微处理器协调工作,可与多个外设通讯,协调仪器各部件的运动。

    1991年01期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丹水平子午环水平轴的稳定性

    李志刚;李焕信;方福胜;章菁;

    对中丹水平子午环水平轴的稳定性进行研究。中丹合作的水平子午环本身有自校准系统,利用此系统对我们仪器的水平轴误差(即经典仪器的枢轴误差)进行了测定。我们用目视测微器进行测量,据我们的统计,读数误差为0.10″~0.15″(随人而异)。根据本文公式(12)对观测结果进行归算,我们对水平轴的系统误差以及重复精度进行了估计。事实上,根据我们仪器的特点,影响观测精度的是水平轴的重复性。本文着重对重复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测试结果表明,仪器水平轴的稳定性能良好。

    1991年01期 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丹水平子午环(DCMT)光机结构研制总结

    胡企千;

    以多年来的研制实践和切身体会,对中丹水平子午环的设计及工艺技术难点等发表初步看法,并扼要介绍了解决这些难点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1991年01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丹水平子午环水平轴晃动的测试与分析

    方福胜;李焕信;刘少民;章菁;朱紫;李志刚;

    本文主要分析与研究中丹水平子午环水平轴的晃动。该仪器水平轴的方向是由5点轴承支承系统的大齿轮端面的基准面所决定的,基准面的不平将引起水平轴的晃动。水平轴的晃动有两神影响:a.主镜S_1的晃动;b.测微器坐标系的移动。由于中丹水平子午环本身带有自校准系统,影响观测精度的主要是仪器水平轴的重复精度。因此,本文着重讨论水平轴晃动的重复精度。

    1991年01期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丹水平子午环基框的方位变化测试与分析

    方福胜;刘少民;朱紫;

    本文主要讨论和分析了中丹水平子午环基框由于热变形引起的相对于基墩的方位变化;描述了水平子午环基框的结构及其4点支承的设计原理;介绍了基框方位变化的测试方法;给出了基框方位随温度变化的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其变化量大约为-0.18″/度。测试基框方位变化的目的,在于研究它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求出其变化量并修正观测结果。

    1991年01期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度盘光电读数的模拟与刻线位置测定

    朱紫;刘少民;

    本文给出度盘光电读数的计算机模拟方法,并讨论刻线位置测定问题。在模拟方法中,假设度盘刻线像轮廓曲线介于三角形与高斯轮廓曲线之间,并认为读数噪声服从正态分布。由刻线像轮廓函数加上噪声而得到度盘光电读数模拟的输出信号。在讨论刻线位置测定问题中,给出了线性最小二乘拟合以测定刻线位置的方法和计算公式。根据模拟数据,采用三点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时,一条刻线的单次测量精度为0.017″。

    1991年01期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运算放大器在光电度盘测微器中的应用

    许林生;李志刚;

    中丹水平子午环光电度盘测微器是中丹水平子午环定位精度优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度盘测微器的数据采集系统和前置放大器的合理设计是提高子午环测量精度的重要保证。光电度盘测微器的数据采集系统已在《陕西天文台台刊》12卷(1989)有详述。本文就前置放大器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予以分析。

    1991年01期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恒星光学干涉测量中条纹的检测和跟踪方法

    王正明;

    可靠地测定条纹的复相干度和保持干涉条纹的稳定性是恒星干涉测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介绍几种测定条纹的模和相位的方法以及从条纹信息中提取光程差以实现条纹跟踪的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观测条件和观测目的。

    1991年01期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地球自转的准两年变化与太阳中微子流

    冯博;丁华灵;

    地球自转速度具有26个月的准两年变化周期,饭岛将它解释为大气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变化与太阳中微子流的准两年变化有关。

    1991年01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太阳常数与近地环境和地球自转相关性的探讨

    冯博;

    对1979~1987年间太阳常数与近地空间环境参数(电离层临频,平流层温度和地面温度)和地球自转的日长变化△LOD的年平均作了相关分析。除了地面温度与太阳常数的相关系数为-0.7外,其余参数与它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结果表明了太阳常数的微小变化会对近地空间环境和地球自转产生相当显著的影响。

    1991年01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由微分多普勒数据求算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新探讨

    樊战友;

    介绍一种由微分多普勒数据求算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新方法,并且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对提高TEC计算准确性起重要作用的电离层中心高度的修正模式。实际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新方法和修正模式对于由微分多普勒数据求算TEC值是成功和有效的。

    1991年01期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让老型氢钟焕发青春

    翟造成;黄亨祥;林传富;陆家复;江国兴;罗薇华;

    从1985年起,上海天文台对自己研制的3台老型氢钟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两年的使用结果表明,100s以上的稳定度可达10~(-15),并可长期连续运转,工作颇为可靠。本文介绍老型氢钟改造所采用的主要技术以及改造后的性能和使用情况。

    1991年01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