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频率学报

  • 转发器式卫星测轨方法

    李志刚;杨旭海;李伟超;冯初刚;乔荣川;

    提出了转发器式卫星测轨方法。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模式的转发器式卫星测轨方法,并给出了不同模式下归算转发器式卫星测轨的公式。自发自收模式下的转发器式卫星测轨方法的观测和计算结果表明,定轨观测残差小于9cm。用转发器式卫星测轨方法,不但能给出高精度时间比对结果,而且能给出高精度卫星轨道和卫星预报轨道。

    2006年02期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基于GEO卫星分段测距资料的定轨研究

    乔荣川;李志刚;奚小瑾;冯初刚;杨旭海;

    为了满足工程需求,充分利用观测资料信息,快速提供较好的卫星位置预报精度是必要的。在精密定轨的基础上,结合某GEO(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连续3天的测距观测资料,研究了使用GEO卫星的不同弧长的观测资料进行定轨和轨道预报的精度。结果表明,每天间隔11小时选取该段观测开始30分钟后的5分钟资料进行定轨,可以得到一个为期2天、精度好于15 m的预报轨道。

    2006年02期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1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轨道改正的卫星电视时间传递

    杨旭海;王晓晗;李志刚;张继荣;李伟超;梁双有;

    利用在模拟卫星电视信号中插入的时间信息可实现时间传递,但由于它常采用固定的卫星位置,限制了时间传递精度。为此,研究了基于轨道改正的卫星电视时间传递方法,并给出了在轨道改正的基础上实现单向和共视时间传递的计算公式。将该方法应用于我国的模拟卫星电视时间传递中,计算了从中央电视台到国家授时中心的单向时间传递结果。

    2006年02期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相干布居囚禁现象用于原子频标

    范琦;郭文阁;杜志静;张首刚;

    在Λ型三能级原子系统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半经典的密度矩阵方法分析了87Rb气体的相干布居囚禁现象。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两束相干激光频率差等于87Rb原子的两个基态超精细结构子能级频率差时,87Rb气体具有相干暗线和相干微波辐射的特性。它们可以作为相干布居囚禁原子频标的鉴频物理基础。最后简要分析了两种相干布居囚禁原子频标的各自特点和实验装置结构。

    2006年02期 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MSP430F149的频率计设计

    陈小忠;吴海涛;卢晓春;黄宁;

    设计了一种以超低功耗单片机MSP430F149为控制器,以高速的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32位计数的频率计。在设计中应用单片机的数学运算和控制功能,实现了测量时间闸门的自动选择,频率和周期的统一处理。此外,利用MSP430F149内部的高速模拟比较器,实现了对正弦波小信号的预处理,使得该频率计能够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和幅度范围内进行测量。

    2006年02期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一种小型频标分配放大器

    邢燕;胡永辉;

    为了满足现有时频系统对分配放大器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小型频标分配放大器。该小型放大器带宽范围1MHz~100MHz,有1个输入,4个输出,采用一种电流反馈型、超宽带集成运算放大芯片CLC449。测试结果表明:二次谐波<-50dBc;路间隔离度为92.5dB;反向隔离度为105dB;相位噪声从100Hz开始趋于平稳,约-155dBc,满足时频系统的要求。最后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2006年02期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截短后平衡的扩频码搜索方法

    董磊;卢晓春;王新梅;许卫东;

    为了能够高效地找出平衡的扩频码(平衡性的扩频码有较好地抑制载波的性能),研究了一种不交叠平衡性扩频码字的搜索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首先生成母码,然后计算、查找平衡不交叠的子码。该方法在计算平衡码时与其它方法有相同的时间复杂度。计算机仿真表明,该母码生成方法较为高效。在采用分割方法后,搜索过程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2006年02期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NTSC的双混频时差测量系统试运转结果分析

    王正明;董绍武;刘春侠;漆溢;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新进口的由德国Timetech公司制造的双混频时差测量系统(dual mixer time difference system,DMTD)已经通过了试运行。介绍了DMTD的工作原理和设备结构。NTSC时频基准实验室的主钟(MC)信号作为DMTD的频率参考信号,5个氢钟和18个铯钟的频率信号作为被测信号与MC信号进行相位比对。用频率分配放大器输出的多路MC信号也作为被测信号用以监测DMTD本身的精度和稳定度。给出了DMTD和时间间隔计数器TIC实际测量结果的比较及误差分析。测量结果表明DMTD特别适用于频率短期稳定度非常高的氢原子钟这样的频标之间的频率和时间比对。该设备将用于NTSC的守时工作,不久的将来也将用于铯喷泉与氢钟的频率比对。

    2006年02期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SOHM型氢钟在国家授时中心的运行情况分析

    刘春侠;王正明;

    上海天文台研制的型号为SOHM-3和SOHM-4的3台氢原子钟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已经运行了一年多时间。收集了每个氢原子钟与NTSC主钟的时间比对数据。数据的分析结果给出了这几台氢钟在不同采样间隔上的频率稳定度,也显示出1台氢钟明显的相位跳变,讨论了这种相位跳变的原因。比较了这3台氢钟和从美国进口的Symmetricom公司制造的氢钟的频率稳定度的温度变化效应,指出了上海天文台研究制的氢钟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6年02期 14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常规日食记录的整理分析

    刘次沅;

    收集并分析了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中国古代密集、简略而公式化的日食记录。基于这些记录整理成一个包括938条日食记录的计算机可读形式的“常规日食记录表”。该表给出每次记录的原日期、公历日期、当时首都、所属朝代以及一部分记录所载的进一步详情。对该表的构成作了介绍,并对这些历史记录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归纳。

    2006年02期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