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林雪;郭慧;刘涛;张晓斐;
基于光晶格原子钟实现人造自旋轨道耦合的相关研究进展,简要说明利用光晶格原子钟实现自旋轨道耦合的基本原理。通过与传统实现自旋轨道耦合的拉曼耦合方案相比较,指出利用光晶格原子钟实现自旋轨道耦合方案的优越性。讨论了自旋轨道耦合光晶格原子钟在量子简并区域可能实现的奇异物态和新奇量子现象。强调了光钟平台在超冷原子新物态的制备、操控和测量等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
2020年01期 v.43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梦琳;王嘉琛;刘音华;张慧君;李孝辉;
无线收发模块是集成在高精度双向无线时间同步系统中的关键单元,它具有发射无线时间同步信号、接收信号并捕获的功能。传统的导航信号,数据码首先与伪码异或相加而实现扩频,然后两者的组合码通过调制依附在载波上。该设计方式长相干积分受数据位跳变的影响,从而降低捕获和跟踪的灵敏度,同时增加了计算量,不适用于高灵敏度的无线收发模块。在无线双向时间同步系统收发模块中提出一种导频和数据通道相结合的方法,在接收通道对无线时间同步信号进行相关运算,实现导频和数据双通道组合捕获。其中导频通道专门用于扩频码信号的跟踪、捕获,并提供精确的伪距观测量,而数据通道接收导航电文。同时,论文分析比较了传统的相干积分捕获、半比特捕获以及导频与数据双道组合捕获算法的性能。其结果表明:采用导频和数据通道分别进行相关,在避开比特跳变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相干积分时间,提高了无线接收机捕获的灵敏度。
2020年01期 v.43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岩;武建锋;王康;
响应能力是NTP(network time protocol)服务器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为了提高响应能力,基于多核处理器设计了一款NTP服务器,并对不同内核数下服务器的响应能力进行了试验分析,得到了服务器内核数与响应能力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多核NTP服务器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20年01期 v.43 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朱鸿旭;童明雷;周庆勇;李琳;蒋丰媛;韩孟纳;
针对XPNAV-1卫星发布的首批35组Crab脉冲星数据,将探测器记录的光子按照光子数比例与光子能量分组,并分别得到了相应的积分脉冲轮廓。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法将各组的积分脉冲星轮廓与标准脉冲轮廓进行相关计算,得到了各组光子各次观测的脉冲到达时刻(TOA)及其测量精度σ_(TOA),结合Jodrell Bank给出的Crab脉冲星星历和JPL发布的DE200历表进一步获得了拟合前计时残差。通过比较各组标准脉冲轮廓的形状特征、计时残差、σ_(TOA)等统计特征,分析光子能量对脉冲星计时精度的影响。分析结果可供XPNAV-1卫星今后的观测方案以及后续卫星的设计参考。
2020年01期 v.43 2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吴文雅;马浪明;姚当;刘佳;吴元伟;杨旭海;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根据VLBI2010技术规范要求研制的3台13m射电望远镜,建成了我国第一套测地型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网,并进行实验观测。天线(射电望远镜接收信号的部分称之为天线)的指向精度直接影响到VLBI系统的观测性能,因此天线指向修正是VLBI网设施中最基础的工作。研究了影响13m射电望远镜指向精度的物理根源,根据观测要求得出天线指向精度要求,并建立相对应的修正模型,根据13m射电望远镜的情况,最终认定13m射电望远镜采用18参数的修正模型;研究了13m射电望远镜实际测定的天线方向图及十字扫描法技术;分析、比较各种归算方法,采用傅里叶函数拟合方法确定其射电源精确位置;利用射电源高精度位置的优势,精确地测定13m射电望远镜各方向的指向误差,最后,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18参数修正模型的系数值,实现了模型修正精度优于天线主瓣十分之一的目标,并对观测结果进行了验证。最终修正后指向精度为46.64",优于天线主瓣十分之一(53.9")的要求,达到VLBI系统观测要求。
2020年01期 v.43 4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于露;马红皎;罗近涛;胡永辉;
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功率谱密度法、Allan方差分析法对UBLOX-EVK-M8U的微机械惯导器件进行了频域与时域的分析,获得了其随机噪声的主要来源为量化噪声、角速度随机游走和零偏不稳定性。在对噪声特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小波变换进行滤波处理。简单介绍了db5小波的基本原理,对不同小波变换的去噪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并找到了最佳匹配类型。最后设计了一种基于db5小波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去除加速度及角速度的噪声,其仿真结果表明,db5小波5层分解在方差和波形相似度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2020年01期 v.43 5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赵丹宁;
星载钟性能分析对于系统完好性监测、卫星钟差确定和预报等具有重要作用。GLONA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于2011年10月完成全球组网,目前在轨卫星全部搭载铯钟。采用欧洲定轨中心(CODE)提供的2018年4月1日00:00:00至2019年3月31日00:00:00期间的GLONASS事后精密卫星钟差产品,通过频率准确度、漂移率和稳定度3个指标对GLONASS星载钟在轨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LONASS星载铯钟的频率准确度在10~(-13)~10~(-12)量级,频率漂移率小于1×10~(-14)/d,日稳定度优于1×10~(-13)。
2020年01期 v.43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丁毅涛;郭美军;
采用GBM(德国地学研究中心)、XRI(西安测绘所分析中心)、WUM(武汉大学分析中心)、ISC(产品综合中心)提供的精密钟差产品,分析了GPS、BDS、Galileo与GLONASS各在轨卫星钟的频率准确度、稳定度、漂移率。结果表明:ISC和WUM的钟差产品评估的卫星钟除了稳定度稍有差异,其余各项指标趋势完全一致,而XRI和GBM评估的卫星钟性能略差。用2017年前三季度WUM精密钟差产品详细评估了GNSS各系统星载钟性能,BDS卫星钟频率准确度优于4.5×10~(-11),日漂移率优于9×10~(-14),天稳定度优于9×10~(-14),GPS、Galileo和GLONASS各卫星钟频率准确度达到10~(-12)~10~(-11)量级,日漂移率达到10~(-15)~10~(-14)量级,天稳定度达到10~(-14)~10~(-13)量级。
2020年01期 v.43 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正>1宗旨和沿革《时间频率学报》是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办的学术、技术应用类刊物。本刊刊载时间频率科学及相关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技术与方法的成果与进展、专题评述等。《时间频率学报》的前身为创刊于1978年的《陕西天文台台刊》,2003年更名为现刊,为季刊。
2020年01期 v.43 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